高雄區慈青學長會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真實之路P62~P92

向下

真實之路P62~P92 Empty 真實之路P62~P92

發表 由 chief 周二 五月 18, 2010 12:56 am


第一節 不忍眾生受苦難


什麼是愛,倘若大愛是無保留的為他人付出,那麼如何平衡自我的小愛


自愛,就是照顧好自己的身心,生活要有規律‧個體照顧好整體就會美


能愛惜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就有能力付出大愛。慈青呢?


我們正在修行就是自愛。


信己無私信人人有愛:首先要信己無私,建立自我信心,對人對事絕對沒有私心,誠懇的付出,不敢欺騙自己,也不能欺騙他人,這是「誠」;還要相信人人有愛,愛心力量很大也最勇敢。我相信人人有愛,人人相信我無私無欺,兩者合一如同人的雙手,雙手健全就有力量,做事的人無私心,付出的人有愛心,何愁事情做不成。我們都是凡夫,難免也有貪嗔癡的心念,因此必須訓練到凡事無私,平等的看待一切萬物,印證人人有愛心,只要有人啟發就能發揮愛的力量


眾生平等:大寶、貓、海豚,情與理相通,可舉例,佛陀的心其實就是都掛在眾生的心上,能同理貼近眾生心就是佛陀心。試應用


無國界種族宗教之分:同踏在地球上,同頂一片天,呼吸同樣的空氣,生命都值得受尊重何來分別?由國際賑災看到自己,一個人無法做天下事,必須號招群眾;必須先從自己做起,帶動週遭的人(可提菩薩大招生)


P77人道救援的例子,祖魯族婦女志工,為何要國際政災


付出無所求:人因執著「有」而生煩惱,業力,如何將煩惱轉為清安自在?就是要心中有愛,還要將這份愛擴大,「有心有福、愛多力大」多付出愛給別人,福就會不招自來,因為付出沒有希求回報,自然會得到歡喜;做得歡喜就是造福‧捐髓的故事,他感謝上人,因為有慈濟,讓我有機會救人,救人的感覺真好。他並不知道要救的人事誰,只認為可以救人,就克盡己力付出別無所求。(我們其實也在救人,慈濟可以救人,我們護持這個道場,與人結好緣,幫這個道場辦營隊,讓營隊可以感動人,讓人付出多一點愛,家庭就多一點合諧,社會就多一點祥和,是不就是在救人甚至社會,只不過我們並不知道對方是誰,舉王軍例。)


這是我們現在能做的事,也要趁此機會累積能量,將來出社會,面對人與人之間,締造結好緣的機會(成為正向發光體)


賽洛馬颱風,公務人員的苦衷,(是誰請你來?別人沒有請,是我們自己要為那些家園被毀,一無所有的人來求救。)


三輪體空:布施時,沒有能布施的我、受布施的人、所布施的物,布施後更不存有求報的念頭,這種無相而施,稱為「三輪體空」。


白居易有一句話「長安居,大不易」,說明居住在大城市裡物價昂貴,生活的不易;後人也有說:「居人間,大不易」,慨嘆著人與人的往來酬對、進退拿捏、維護生存的不容易。既然我們生活在這人間,離不開周遭人群,如何把這門「人間學」讀通讀透呢?以下有四點方法參考:


第 一、窮途時不忘初心:人生路上,我們有時會感到窮乏困頓,好像走到了末路窮途。好比有的人為了事業衝刺,到後來卻覺得困難重重;有的人發奮讀書,最後實在
苦不堪言,讀不下去;也有的人為了愛情結婚,遇到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,才感到現實生活的折磨。無論在那一種艱難困苦的時候,最重要的是「不忘初 心」,不要忘記當初是怎麼樣發心的。例如你為什麼從事教育,你為什麼創辦事業,你為什麼結婚,假如你沒有忘記最初的那個志願,你就會從心中產生力量,不會
讓困難打倒。



第 二、成功時不忘故舊:很多人飛黃騰達了,以為一切都是自己的成就。其實不是,是很多的親友同事,很多的因緣成就,給你幫忙,給你助力,才能成功的。好比一
場戰爭結束,要論功行賞;公司到了年終,也要發給獎金鼓勵,感謝這許多同儕袍友、員工同仁的協助。因此,如《論語》說:「故舊無大故,則不棄也。」一個人 成功了以後,可不能忘了親朋故舊。



第 三、勸諫時不忘柔和:泥土要經過水流才能平坦,木材得用繩墨測量才會平直,一個人也要廣納別人的規勸,才能進步。當我們衷心要給朋友、兄弟,甚至父母一點
規諫的時候,重要的是不要忘記用柔和的方式。柔和能讓人承受得了,柔和能讓人歡喜接受,柔和能讓人備感尊重,柔和能讓人銘記在心。所謂「以柔克剛」,那才 能達到給人勸諫的目的。



第四、施捨時不忘尊重:我們發心布施,給人一些贊助、給人一點獎勵、給人一些歡喜、給人一句讚美、給人一點安慰,乃至給人一點希望,給人一點祝福,都是十分美好的事情,但是千萬不要把他當成以物易物的交換,而忘記去尊重對方。佛教裡的「無相布施」,所謂「三輪體空」沒有施者、受者、施物,彼此尊重,圓滿了施與受之間最美好的關係。這才是真正的功德。


行善並非為博取名聲,感恩對方示現苦難現身說法,教育我們體會人生無常,了解世間許多想不到看不到的真理,而有所覺悟,是珍貴的教育。


教富濟貧,濟貧教富:慈是教富,濟是濟貧。有的人捨不得佈施,不懂得付出,並非心念不好,而是沒有環境與機會,缺乏好的因緣。


P85富中之富與貧中之富


跨越宗教藩籬:人生宗旨生活教育。感恩尊重無所求付出,即是大愛精神體現





chief
chief
大菩薩
大菩薩


回頂端 向下

回頂端


 
這個論壇的權限:
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